中共第九次代表大会的林彪和四个报告版本
一九六九年,林彪达到了其一生的顶点,随即衰落下去。
三月,苏联军队四次侵入我黑龙江省的珍宝岛地区,打死打伤我边防人员,制造严重流血事件,我边防部队被迫还击,孙玉国成战斗英雄。我国外交部三次向苏联政府提出强烈抗议。十五日,毛泽东在中央文革碰头会上着重谈了准备打仗的问题。
四月一日至二十四日,中国共产党第九次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林彪在会上作政治报告,以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分析文化大革命的准备和实施过程。肯定了文化大革命的丰功伟绩。这个报告认为文化大革命的发生是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长期尖锐斗争的必然结果。第一次把在社会主义阶段的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以阶级斗争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正式规定为我党的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大会通过的党章,对党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进行了新的解释,把林彪作为毛泽东同志的亲密战友和接班人写入了总纲。九大通过的政治报告和新党章,使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更加合法化,加强了左派在党中央的地位。九大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指导方针都是正确的。
把林彪接班写进党章,许多后人当笑料是无知,殊不知写进党章、宪法的事多着哪,何必大惊小怪?立太子就相当于把接班人写进党章,废太子就相当于把党章、宪法当废纸,都事在人为,宪法、党章都可废除和重写,何况其中的条款?许多人迷信纸上的东西,是政治不通的表现。当时周恩来、康生、江青都极力要求把林彪接班地位写进党章,林彪表面态度是反对的,最后还是同意了,他是无奈还是乐于顺水推舟呢?没有人知道。总之,这对林彪未必是好事,太子立,朋党兴,中国古代这种事多牛毛,对毛泽东来说也要考虑更深层次的东西。按理说林彪不适合接班,身体不好是其一,不精通理论是其二。如果毛泽东想让更合适的人接班,林彪尾大不掉也是个问题,后来毛泽东果然格外中意张春桥,想把他也作为接班人之一,并主动削弱军方政治权力。
在筹备九大的政治报告问题上,据说林彪与毛泽东产生了原则分歧,说林彪强调发展生产,毛泽东强调革命,此说至今没有过硬材料可证明。
九大政治报告有四个版本。
九大前,毛泽东令林彪负责领导起草小组工作,成员有陈伯达、康生、張春桥等。陈伯达精心写了一个报告稿,强调发展生产力,被張春桥等批评为考茨基的唯生产力论的报告稿,陈伯达表示不服,反过来说張春桥等起草的稿子是伯恩斯坦“运动就是一切,目的是没有的”,最后毛泽东仲裁,把陈稿冷冻,采用了張春桥等人写的九大政治报告稿。据说林彪对定稿一字没改,在九大会上照本宣读。实际上,起草九大报告之争,在有人看来是文革后毛泽东与林彪的一次公开分歧。
毛泽东的态度很明确,不要认为经过一、二次文化革命就太平无事了,继续革命是个长时期的工作重点。至于林彪怎样想,有人说他支持陈伯达发展生产力稿,此说根据不足。陈伯达从未承认他的稿子是林彪的意思。实际上,强调生产力挂帅不符合林彪一贯的强调政治第一主张,不合逻辑。假定林彪不准备继续革命了,跟邓小平一样搞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那林彪就不是一个彻底的革命家,毛泽东另选接班人就成为必然;如果仅仅从策略出发,退一步进两步,在九大以后把经济工作当成政策性重点,那无疑是非常正确的。须知,政治和经济的重点有变化才符合辩证法,否则是形而上学。
毫无疑问的是,如果九大政治报告林彪真要突出经济问题,一定会引起毛泽东对林彪能否完成继续革命产生了怀疑。
对林彪支持在九大后全党抓经济为主的说法我是怀疑的,这和林彪一贯的政治挂帅思维是有矛盾的。实际上,至今为止,贬低林彪说林彪蜕化的人拿不出林彪经济挂帅的任何根据。
关于九大报告稿还有一种说法,林彪办公室秘书张云生的回忆中说:林彪在准备“九大”报告时告诉秘书,“我向来不习惯念别人写的现成稿子,而只愿意自己顺口讲。因此,我想搞个平行作业,既准备一个正式发表用的稿子,又准备一个讲话用的条子。”林彪还说“我这次做口头讲话,还是用十二中全会讲话的那六个题目。” 林彪所说的“十二中全会讲话的那六个题目”是,“文化大革命”的意义;“文化大革命”的胜利;“文化大革命”中的两条路线斗争;毛主席对马列主义的发展;中国革命在世界上的作用;今后怎么办。若从这六个报告题目看,林彪对“九大”报告的设想与陈伯达起草的“九大”报告的主题就大不一样了,看不见林彪重生产力论的一点影子。
更离奇的是,据说林立果也搞过一个报告稿,征求过一些人的意见。如果成立,九大报告稿就有四个版本,分别为张春桥、陈伯达、林彪、林立果手笔。
吴法宪回忆录讲九大选举时,叶群打林彪旗号搞小动作不去投江青票,导致江青不满,康生要追查,但毛泽东不同意查,认为投谁的票是党员权力,虽说如此,毛泽东内心不会高兴。这是叶群很愚蠢的和不正当行为,如林彪真是始作俑者,林彪的宗派主义力场就暴露无遗了,当然,笔者是不大相信的,这种无耻和无意义的小动作倒很适合叶群等水平。后来,江青对林彪集团有意见,反对军党论也就不足为奇了。
毛泽东在九大闭幕会上也做了重要讲话,强调“团结起来,争取更大胜利”意味深长,被全部文革研究者忽视了。笔者认为,毛泽东洞察到了文革笔杆子和枪枪杆子的矛盾,担心党的分裂,所以提出团结的口号发出警告,可惜并没有引起林彪等人重视。
毛泽东主持中共九大实况记录是这样的:
一九六九年四月一日下午五时
同志们,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现在开幕!
今天要选举大会主席团,通过大会议事日程。大会议事日程主要包括三项:林彪同志代表中央委员会作政治报告;第二项,修改中国共产党党章;第三项,选举党的中央委员会。
现在选举主席团。要不要读?你们都知道了嘛。主席 团这么多人,一百七十六名,行不行呀?有毛泽东、林彪、周恩来、陈伯达;有董必武、刘伯承这些人;有于会咏、王体、王震这些人。一共一百七十六人。你们手上都有,赞不赞成?赞成的举手。(全体代表举手)多数吧?通过了。(总理:请当选主席团成员上来。)大会主席团要推选一个主席,一个副主席,再选一个秘书长。哪几个当合适呀?我看林彪同志当主席。(总理:毛主席当合适。)(林副主席:毛主席当主席,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当主席。)(鼓掌)林彪同志当主席,我当个副主席,好不好?(林副主席站起来说:不好!不好!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当主席!毛主席万岁!赞成的举手。)(全体举手一致通过)(林副主席:好!全体通过。)一定要我当主席也可以。我提议林彪同志当副主席,同不同意?赞成的请举手。(一致举手)没有意见,通过。谁当秘书长呀?我提议周恩来同志当主席团秘书长。好不好?(鼓掌通过)我希望我们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能开得好,开成一个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
大会以后,在全国取得更大的胜利。从一九二一年到现在,我们已有四十年的历史。这么长的时间了。第一次代表大会,只有十二个代表。现在在座的还有两个,一个董老,还有人不认识吧?(董老站起来)再一个就是我,其他好几个牺牲了,山东的王晋美,邓恩明;武汉的陈潭秋,湖南的何叔衡,上海的李汉俊,都牺牲了。叛变的、当汉奸的有四个:陈公博,周佛海。张国焘,刘仁静这两个人还活着,张国焘到加拿大去了,刘仁静在北京,是个托派,见过托洛茨基。
另一个李达,武汉大学的校长,早二年去世了。那时全部党员只有几十个人,六七十个人,大都是知识分子,后来就发展了。从那一个时候发展到现在这种情况。第一次代表大会,第二次代表大会,第三次、第四次,人都很少,几十个人。第五次是在武汉开的,人多一些,可能有百把人。第六次是在莫斯科开的,几十个人。(总理:还有刘伯承同志。)
第七次是在延安开的,开了一个团结的大会。清算了瞿秋白、李立三、王明的错误路线,特别是王明路线。那时党内有分歧。有人提议,不选王明路线的人到中央。我不同意,说服大家选了他们。结果有几个人不好,,王明跑到国外去了,反对我们,不好!张闻天不好!李立三不好!李维汉不好!(总理:还有王稼祥。)王稼祥犯了错误。其他几个,刘少奇、薄一波、安子文这些人,那时不知道不好。对他们政治历史我们不清楚,也选进来了。从“八大”以来,现在搞清楚了。政治路线、组织路线都比较清楚了。因此,希望我们这次大会能开成一个团结的大会。在这个团结的基础上,我们能不能取得胜利?开一个胜利的大会。大会以后,能不能在全国取得胜利?我认为是可以的。开一个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是可以的。庆祝党的这次大会的胜利!
现在请林彪同志代表中央作政治报告。
四月二十八日,中国共产党九届一中全会在北京举行。
毛泽东在会上说:“社会主义革命还要继续。这个革命,还有些事没有做完,现在还要继续做,比如讲斗、批、改。过若干年,也许又要进行革命。”九大后,文化大革命即进入斗、批、改阶段。全会选举了中央机构,选举的结果反映了文化革命的政治斗争成果,林彪名副其实地成为第二号人物: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林彪;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毛泽东、林彪,(以下按姓氏笔划为序)陈伯达、周恩来、康生。中央政治局委员毛泽东、林彪、(以下按姓氏笔划为序)叶群、叶剑英、刘伯承、江青、朱德、许世友、陈伯达、陈锡联、李先念、李作鹏、吴法宪、张春桥、邱会作、周恩来、姚文元、康生、黄永胜、董必武、谢富治;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纪登奎、李雪峰、李德生、汪东兴。
所谓林彪集团在政治局有七人:林、陈、叶、黄、吴、李、邱,整占三分之一。
中共第九次代表大会的召开,也可看作第一次文化革命结束的标志,文革派大获胜利。
中共第九次代表大会,形成了毛泽东统帅下的林彪、周恩来、江青军、政、文掌权格局,文化革命从权利角度看,毛、周小胜,林大胜,江中胜。军队权势过大,成了毛泽东不得不警惕的问题,林彪对此缺乏认识,不但不退却自保反而进攻,埋下了失败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