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建设是毛主席的英明决策
2021-02-28 11:22:54
  • 0
  • 1
  • 102

三线建设是毛泽东的英明决策

毛泽东之所以屡遭诬蔑而光芒万丈不减,源于其取之不尽的思想和实践的厚重。就拿右派们指责的三线建设来说,也是如此。右派不攻击三线建设,人们可能就把三线建设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忘却了。

毛泽东时代中国的战略地缘防守,分三条纵深线。一条是边境和沿海为一线,二条是沿边境省市内延的地区为二线,三条是腹部省份中小城市和山区为三线。这种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的伟大战略布局是前所未有的,是为了应付当时美苏南北夹击的现实可能而采取的必要措施。

三线建设的历是背景,主要是美苏的战争威胁。

在中国北边,中苏关系自六十年代起日益恶化,导致了六九年的中苏边境冲突,勃列日涅夫的有限主权论严重威胁到中国国家安全。

中国南部,美国不断扩大侵越战争规模,矛头直指中国。

    一九六四年八月,在北部湾,美国驱逐舰“马克多斯”号与越南海军鱼雷艇发生激战,海战进一步扩大。美国抓住这一机会,悍然派出第七舰队大规模轰炸越南北方,使越南战争的战火燃到了中国的南部边界。中越边境地区、海南岛和北部湾沿岸都落下了美国的炸弹和导弹,一些中国军民也倒在了血泊之中。

    毛泽东关注着美越战争的态势。六日清晨,他在中国政府抗议美国侵犯越南的声明稿上批示说:“要打仗了,我的行动得重新考虑。”这个行动指的是他骑马沿黄河考察的愿望。

毛泽东指示解放军总参谋部,提出如果发生美苏南北夹击情况下中国军队能对抗多少时间问题。总参的报告表示,只能支持二到三个月 ,原因是中国军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边境一线,很容易遭到破坏。总参报告引起毛泽东的高度重视,决心调整国民经济发展比例,不惜重金,建设三线。

开展三线建设的主要措施有:

确立三线战略决策。

    八月十七日、二十日,毛泽东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两次指出,要准备帝国主义可能发动侵略战争。现在工厂都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不利于备战。各省都要建立自己的战略后方。这次会议决定,首先集中力量建设三线,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保证。第一线能搬迁的项目要搬,明后年不能见效的项目一律缩小规模。于是,中国“三五”计划指导思想发生变化,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确立。

成立领导机构。

    八月十九日,李富春、薄一波、罗瑞卿联名向毛泽东和中央提出了《关于国家经济建设如何防备敌人突然袭击的报告》。提出在国务院成立专案小组,由李富春、李先念、谭震林、薄一波、罗瑞卿等十三人组成,李富春任组长。

提出了具体计划。

    九月五日,中央书记处作出关于计划工作的指示,主要内容是: 三线建设要落实。

 三线的调整要立即行动,留下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 基本建设投资,首先要保证三线建设的需要,其他方面有多少钱办多少事。 工业生产,不论三线还是一线,都要发展。三线建设的中心是成昆线,要成立铁路指挥部、西南筹建处、后方支援小组,要什么给什么。西南建设以攀枝花为中心,重庆周围搞成一个小体系。在后方搞的厂子,一定要采用新技术。

    十月,中央工作会议通过并下发了国家计委提出的《1995年计划纲要(草案)》。这个计划的指导思想是:争取时间,积极建设三线战略后方,防备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三线建设总目标是要争取多快好省的方法,在纵深地区建立起一个工农业结合的、为国防和农业服务的比较完整的战略后方基地。

    从以上这些内容可以看出,中央把重点转移到三线建设上来了。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中国三线工作基本成功。

    三线建设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毛泽东和党中央在扱端困难的历史条件下完成了三线建设,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现实意义在于:一个是巩固了国防,镇慑了一切侵略者,有力维护了国家战略安全。如果没有三线建设,苏联社会帝国主义和美帝国主义很可能敢于入侵中国,有了三线建没,侵略者野心收敛了;一个更加理顺了中国的工业和国防发展的布局;另一个是缩小了中国沿海与内地、东部与西部的差别。

历史意义在于:一个是为后来中国西部开发打下了基础;一个是从根本上优化了中国战略防守地位;另一个是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交流。

文革后,由于片面追求沿海发展战略,严重破坏了三线建设的成果,使东西部差别更加扩大,造成了许多不合谐因素,不良后果日益显现。后来,中央提出中西部发展战略加以改变,而三线建设伟大成果恰恰成了中西部发展战略落实的坚实基础。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从三线建设,我们更加看出毛泽东的伟大英明,也更加感受到了诬蔑三线建设的某些人渺小。秋石客写此文时感慨万千,深切怀念毛主席他老人家!

二零二一年二月二十七日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